驗收前的準備根據機械能力的定義,驗收前要盡可能降低非機床因素的影響。如刀具的初期磨損,檢具、量儀測量不靠性的測定,優化加工工藝,選擇合適的夾具以及冷卻介質等。這里以一臺電子內徑測量儀為例,著重介紹該量儀測量不可靠性的測定。
該量儀由精密測量頭、芯棒、電子讀數表和校正規組成,被測孔為á36.75mm,要求在同一測點連續測量兩次,抽樣24件,試件按順序編號,將24個量值分成3組,每組8個量值,數據。
首先求出每組的極差R$,再求出三組的極差平均值R$,按極差方法算出差值的分散度SR$(Lm),在除2以后得到量儀的測量不可靠性的標準偏差SRGer,其中dn為極差系數,是經驗值,它與每批抽樣值中量值的數目有關,一般采用數值。
∑R$=6.2R$=∑R$3=2.07(Lm)SR$=R$dn=2.072.847=0.727(Lm)SRGer=SR$2=0.7272=0.514(Lm)*后將測量不可靠性從工作分散度中減去,處理方法為SR=S2R-S2RGer式中SR?減去測量不可靠性的標準偏差,LmS2R?從測量數據中計算出的標準偏差,LmSRGer?測量不可靠性的標準偏差。
修正后的平均極差Rkorr=∑RjKorrm=21.7610=2.176(Lm)修正后的標準偏差SR=RKorrdn=2.1762.326=0.936(Lm)量儀的測量不可靠性的標準偏差SRGer=0.514(Lm)去除量儀的測量不可靠性影響后的標準偏差SR=S2R-S2RGer=0.782(Lm)通過X圖看出連續加工50件零件造成的刀具磨損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系統偏差TN=7Lm,此偏差是機床(機械)之外因素造成的,根據機械能力的定義應加以排除,中數據就是將中的數據根據XiKorr=xi-(i-1)Ts,i=1~50計算得出的。它排除了刀具磨損的影響,隨后得到了修正后的標準偏差SR.同樣量儀的測量不可靠性影響也應排除,*后我們得到一個去除了主要非機床因素影響后的標準偏差SR=0.782Lm.從而得出機床加工該零件時的機械能力系數Cmk=X-uT4S=9.9-04×0.782=3.16根據上式的計算結果我們可以判定該機床加工上述零件時機械能力充足。
前面提到機械能力系數有Cmk值和Cm值兩種。通過計算公式,可以看出Cmk值的大小不僅與標準偏差S有關還與X值有關,如果驗收時不注意加以控制,很可能出現按Cm=(OT-uT)/8S計算時Cm值很好,而按Cmk=(OT-X)/4S或Cmk=(X-uT)/4S計算時Cmk值很差。我們還以上面用到的那個零件為例,如果其標準偏差不變,只是由于切削數據整體偏移了5Lm,即第1個數由14→9、第二數由13→8、第49個由10→5、第50個數由6→1,這時我們求得的X=4.9,此時的Cmk=(4.9-0)/(4×0.8)=1.53,而Cm=(OT-uT)/8S=(25-0)/(8×0.8)≈3.9.這種現象在實際工作中是經常出現的,應加以避免。